掀開央行神秘面紗 「總裁有說謊權利」已成過去式

「中央銀行總裁有說謊的權利」,曾被奉為圭臬的這句話,在時代演進下已成明日黃花;新時代的央行思維不再總是「披上神秘面紗」,而是盡力讓貨幣政策透明化,與市場進行有效溝通,讓貨幣政策傳遞更具效果。

但是,央行政策並非愈透明愈好,如何拿捏好其中的分寸,考驗著央行總裁的智慧;因為一旦透明過了頭,不但無法提高政策有效性,還會導致市場資訊混亂、反而造成更多的金融不穩定。

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在貨幣政策會議後,就會立刻發布貨幣政策決議,隔段時間再發布會議記錄,甚至定期召開記者會說明貨幣政策,這些看似常態的透明化作法,在過去卻是不可能的任務。

上一世紀的央行,採取的「保持神祕」的不透明方式,鮮少對外談論或溝通貨幣政策,認為透明化會破壞貨幣政策效果,妨礙貨幣政策操作的彈性,且會造成市場上的不公平競爭,甚至提高政府的發債成本。因此,央行對外溝通的語言總是晦澀難懂,秉持少說為妙的原則。

近期台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專案研究計畫:「央行透明化與溝通是否愈高愈好? ―國際間的理論發展與近期的實證結果」(作者為中央銀行楊淑雯、陳倩如),針對央行究竟該不該透明化,有著深入探討。

簡而言之,從古至今,央行的風格大約有幾種轉變。古早以前,央行是走「神秘」風格,除了少說為妙外,就算說了什麼,也會讓人摸不著頭緒。之後央行政策透明化的主張逐漸盛行,歷經國際金融危機後,央行透明度大增,近年則是轉向央行政策透明化「有最適水準」,而不是「愈透明愈好」。

回到央行喜歡「閃爍其詞」的年代,1987~2006年擔任Fed主席的葛林斯潘就曾開玩笑表示,他自擔任Fed主席之後,就學會含糊其詞。曾有記者在FOMC會後感謝他解釋相當清楚,葛林斯潘的回答卻是:「你可能誤解了我所說的話」。

隨著時代演進,1970年代新興凱因斯學派(New Keynesian School)主張,央行若能引導大眾形成對未來政策的預期,即能影響產出,可避免意料之外的貨幣政策,造成經濟產出巨幅波動的缺點,提高政策的有效性。

為引導外界對政策的預期,央行愈來愈重視對外溝通的重要性,使用溝通管道的頻率大幅增加。前Fed副主席Alan Blinder曾言,溝通政策在央行工具箱中的地位,已從過去的麻煩事,成為管理預期的主要工具。

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提高央行的透明化與溝通工具的多元化。2008全球金融危機,導致經濟陷入衰退、帶來大量失業,西方國家央行採取大規模的因應措施,除了將利率大幅降至近零水準,更實施頗具爭議的非傳統性貨幣政策,並利用龐大的公共資金來支撐銀行與流動性不足的市場。

這些前所未見的緊急對策,促使央行積極對外解釋,提出具說服力的理由;後危機時代,提高透明化成為有益且重要的緩衝機制,以防範外界對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干擾,同時藉此說服外界,這些非傳統的措施是對症下藥。

隨著科技進步、社群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崛起,許多國家央行陸續利用新興的社群媒體工具,擴大溝通的觸角與範圍。根據統計,2018年底,全球使用推特(twitter)的央行家數已達114家,占全球貨幣主管當局的六成,共有700萬的追隨者,而紐約Fed是全球率先使用推特來對外溝通的央行,2008年6月即開始啟用。

全球金融危機後,央行對外溝通的頻率大幅增加,透明化亦進一步提升。不過,近期愈來愈多研究指出,增加溝通與提高透明化雖立意良善,但均有最適水準,央行若提供太多且紛雜的資訊,反而無法提高政策有效性。

首先,溝通的次數不是愈多愈好,並非所有的溝通工具都有用。Fed大量釋出訊息,讓外界在試圖理解FOMC理事的意圖時,幾乎淹沒其中。另外,貨幣政策的透明化,反而造成更多的金融不穩定。實證結果顯示,央行透明化指數存在最適水準。

至於台灣,相對其他亞洲國家而言,台灣央行透明化程度亦相當高。根據柏克萊大學教授Barry Eichengreen與其同僚2015年9月更新的最新數據,亞洲透明化程度最高的央行為日本央行,得分為11.5分;另根據台灣央行的自評,該行在2013年、2014年的透明化指數水準皆為11。

該報告認為,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,台灣央行的透明化程度頗高,近年致力於業務及財務透明化,且適度揭露外匯業務的透明化。但外匯市場參與者對外匯干預等資訊甚為敏感,經常做出過度反應,台灣央行未來在匯率政策的透明化上仍應審慎考量。

Copyright © 2010 DAR YA. All Rights ReservedDesign by 藝創媒體